近年来,虚拟IP轰炸电话成为骚扰和诈骗的新手段。这种技术通过伪造来电号码(即虚拟IP),短时间内向目标用户拨打大量电话,导致手机瘫痪或心理恐慌。其核心是利用网络电话(VoIP)技术,结合自动化拨号软件,隐藏真实号码并模拟任意归属地。由于成本低、隐蔽性强,这类骚扰行为屡禁不止,甚至被用于勒索或恶意竞争。
面对此类骚扰,用户可通过几个特征初步判断:一是来电频率异常密集,短时间内连续呼入;二是号码显示为陌生区号或“+00”开头的国际号段;三是接听后无声音或自动播放录音。此外,部分手机会标记“疑似诈骗”或“骚扰电话”。若遇到类似情况,建议立即挂断并开启防骚扰功能,避免点击回拨或泄露个人信息。
个人用户可通过运营商提供的“高频骚扰电话拦截”服务或第三方安全软件过滤可疑来电。对于企业,需加强内部通讯系统防护,定期检查网络漏洞。法律层面,我国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已明确禁止虚拟IP滥用,遭遇轰炸时可保留通话记录并向公安机关举报。技术升级与公众意识提升双管齐下,才能有效遏制这类违法行为。
随着AI和深度伪造技术的普及,虚拟IP轰炸可能演变为更复杂的“语音克隆”攻击。例如,模仿熟人声音实施诈骗。目前,运营商正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呼叫模式,但跨国协作和法规滞后仍是治理难点。未来需推动全球通信标准统一,并研发更智能的反欺诈系统,从源头阻断虚拟IP滥用。